
川味年代微短剧《家里家外》上线3天播放量破10亿;再现基层法官日常的《法官的荣耀》引发网友热议;展现泉州永春美食美景与人文风情的《和你的桃花源》助力当地文旅发展……近期,多部不同题材微短剧热播,持续引发网友关注。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6.62亿,半年增长率14.8%;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增长至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信类应用。
作为新兴视听内容形式,近年来,微短剧在国内市场迅速崛起,并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产品创新的多重推动下,于题材选择、内容深耕、情感共鸣、价值引领等方面持续探索,向着精品化方向不断迈进。
内容创新与价值表达
内容创新与价值表达是微短剧精品化的主要特征。柠萌影视微短剧子公司“好有本领”CEO安迪介绍,柠萌影视在微短剧题材方面进行多元探索,“农村题材、抗日题材、女性题材等均有涉及。比如,公司近期推出的《贤妻扶我凌云志》,是一部农村题材作品,此前出品的《二十九》采用双女主设定。题材上的差异和创新,可以让作品更具吸引力。”


安迪
3月上线即引发热议的《家里家外》,全程采用四川话演绎,具有地域特色的呈现形式和贴近年代的剧情、服化道,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听花岛相关负责人、《家里家外》总制片人马凌告诉《综艺报》,创作之初,团队就达成共识,要把钱花在“观众能感受到的地方”,如剧本打磨、场景细节还原等。为此,主创团队深入四川采风,挖掘真实素材,为确保方言“地道”,剧组还专门聘请川渝编剧担任方言顾问。“只有细节做扎实了,演员、团队的信念感才会更强。”对于这个项目,团队已经做好“只被圈层喜爱的准备”,却意外获得广泛好评。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晖评价,该剧摆脱传统微短剧对“强爽感”的依赖,转而采用生活流叙事,通过接地气的邻里关系刻画,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质感。这种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让微短剧从“悬浮”回归“陪伴”,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安迪表示,不再单纯追求爽感、爆点是微短剧精品化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类型元素。相反,成功的精品微短剧往往善于融合多种类型特点。如《家里家外》结合年代剧与家庭伦理剧特征,同时融合方言喜剧元素;《贤妻扶我凌云志》在农村题材中融入现实主义笔触。这种类型融合不是简单拼贴,而是有机统一于核心表达之下。“在1集3分钟的内容里,既要勾住观众又要展现事件冲突和人物成长,这非常困难。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创作团队具备‘短视频时代的叙事智慧’。”
“当然,微短剧精品化不仅体现在内容创新上,更体现在价值表达上。剧中人物成长和内心变化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关键所在。”安迪强调,在创作《二十九》时,团队特别注重双女主的人物弧光,力求让观众在娱乐之外获得情感共鸣与思考。

马凌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内容价值是微短剧精品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家里家外》围绕‘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叙事。通过重组家庭的故事,探讨亲情的意义。所有情节设计都服务于‘家’这一核心表达。”
安迪表示,手机终端呈现能力有限,过度投入会导致“制作成本溢出”。精品化不是一味追求高投入,而是要满足终端呈现时用户能感受到的最高标准。此外,精品化并非某个环节的单点突破,而是从内容创作到后期、宣发的全链条升级,其本质是“每个环节都在水准之上”。
机遇与挑战
微短剧的精品化趋势正在深刻改变行业生态,从创作主体、商业模式到市场竞争格局都在变化。这种变革既带来阵痛,也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赵晖表示,从宏观视角来看,内容产业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必定是精品。这种行业自我净化和升级的能力,正在推动微短剧向更高水平发展。“精品化创作是微短剧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更是行业内部发展的需求,也是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
2024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热播“出圈”,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2025年,广电总局将深入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继续推进“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启动“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
《通知》发布后,各地积极响应并推出相关扶持政策,各网络视听平台也同步加码微短剧,推出多项创作计划及激励机制,助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赵晖表示,“微短剧已经渗透每个人的生活,它在赋能千行百业过程中,一定会发挥巨大效能。”
与此同时,微短剧在精品化道路上也面临很多挑战,内容同质化就是其中一项。安迪表示,“一个题材火爆后,很多人会选择照搬成功模式,导致题材过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她强调,虽然强情节、高反转内容仍是观众基础娱乐需求,但大众鉴赏水平日渐提升,长期观看情绪激烈、冲突直白的作品,很容易审美疲劳。如果有画面更精美、情节更丰富的作品,观众就会更倾向于这些项目。自2024年免费短剧兴起后,投流的作用减弱,内容质量变得至关重要。
赵晖认为,在美学层面,微短剧正从早期的“三强”(强人设、强反转、强节奏)向“三全”(全场景、全人群、全时段)过渡。未来,微短剧不应仅满足于短暂的情绪刺激,而应追求更深层的情感价值,让观众在观看后有所回味。她建议创作者“热情拥抱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而非一味模仿成功案例。
各地微短剧扶持政策概览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
统筹约5000万元资金扶持微短剧,升级推出微短剧“繁花”计划2.0。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启动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微短剧大赛,最终将遴选推出100部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微短剧大赛“好故事”和“好作品”、40位优秀创作者。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启动“浙里微光·微短剧+”创作计划,计划推出100部左右具有时代特征、浙江辨识度的优质微短剧。
河南省广播电视局
启动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七项创作计划、五项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微短剧内容质量。
山东省广播电视局
发布《山东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计划大力缩短审核时限、提高优秀作品扶持奖励力度、打造微短剧摄制基地和拍摄取景地等。
江西省广播电视局
印发《关于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提高微短剧审批效率,奖励精品微短剧作品。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
发布《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省级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在福建拍摄、拍福建故事的作品。
陕西省广播电视局
制定《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重点微短剧。
吉林省广播电视局
开展“一市一剧”微短剧创作计划,支持鼓励每个市(州)在2025年各推出至少1部在省规划备案的具有较高思想内涵、艺术水准、社会评价的精品微短剧(或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电影)。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推动创作生产一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云南标识和符号的优质“微短剧+”剧目。
网络视听平台微短剧激励计划概览
爱奇艺
发布精品微剧千部计划、精品短剧百部计划,以奖金、合作分账等方式给予激励。
哔哩哔哩
发布“B站微短剧发展计划2025”,将“探照灯计划”升级为“曦光计划”。
拼多多
发布短剧激励计划,对符合要求的新剧提供5万元奖金。
淘宝
推出“百亿淘剧计划”和“文旅短剧扶持计划”,对不同题材的优秀作品予以流量和资金扶持。
百度
携手爱奇艺、阅文集团、七猫、YY直播共同发起“百剧计划”,针对不同短剧类型,提供专享扶持、亿元现金激励及流量扶持等。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