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文旅频频出圈,“黄小西吃晚饭”、山地旅游、“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洋芋国……很多人都被这些贵州热词刷屏过。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底蕴的公园省,贵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贵州依托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积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推出策划报道,展现贵州正以“山地+”推动旅游业态创新,构建“可玩、可感、可传播”的山地旅游新场景;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和贴心服务,提升游客体验;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学”,推出惠民乐民系列举措和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折射出贵州文旅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和文旅消费最新趋势,也正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美好旅程。
——编者按

5月12日,来自仁怀市茅台一小、二合小学、仁怀三中、火石中学的210名师生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加主题为“铭记历史·薪火相传”的红领巾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实地探访革命遗址,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纪念馆的学生。景区供图
行走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锈迹斑斑的镣铐、泛黄的书信手稿,以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都生动再现了过往的红色峥嵘岁月,无声讲述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
在贵州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军足迹遍布全省9个市(州),留下众多见证革命历程的文物资源。截至目前,贵州共有不可移动长征文物750多处、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4处、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10处。

红色教育进课堂。李长华摄
无论是传递着历史温度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是回响着红军号角的赤水河畔渡口,抑或是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的发生地……近年来,贵州积极培育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将红色基因解码注入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生态圈。
为深挖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贵州创新构建了“场景化学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以“艺术+科技”为媒介,通过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让观众沉浸式回顾红军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纪念馆则通过数字投影、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场景,使观众仿若置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岑巩县第三小学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万再祥摄
教育创新方面,遵义师范学院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逐步构建“红色思政大课堂”;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发挥思政育人“主引擎、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通过开展红色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学院立德树人成效再上新台阶。
去年年底,贵州还推出全省红色旅游地图小程序及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地图包含贵州省内128处红色点位的详细介绍、位置、音频等信息,还设置了7大功能板块,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省内企业和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及教育的重要参考及载体。

贵州红色旅游火热。罗大富摄
在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余福仁看来,红色场馆是贵州红色资源的集中展示平台,是育人育心育魂的红色“富矿”,随着全省红色场馆不断旧貌换新颜,教育传承功能明显增强,贵州红色资源活力得到了释放,全省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
从红色教育场景创新到线上推出红色旅游地图,从高校构建红色教育大课堂到红色研学如火如荼,全省各地红色火种传承不息,黔贵山水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黄蔚
文/陈江南
海报设计/王子琪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陈曦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