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_全国资讯网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2025-05-22 18:54:58     简体|繁體
http://993113.com/1069909.html

《咫尺千里》剧照。

中国评剧院供图

展子虔的《游春图》历经1400年风雨,从创作到修复,从私人收藏到国家宝藏,其背后凝聚无数人的心血与坚守。中国评剧院推出的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折射跨越时空的传承背后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激活。评剧作为植根民间的剧种,其声腔韵律、表演程式本就源自历史积淀,此次聚焦故宫工匠修复《游春图》的历程,本质上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为此,我们深入故宫,观察修复师们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无论是戏曲演员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是修复师的“十年一画”,背后都是对极致的追求。

舞台设计是这部戏的灵魂所在。我们摒弃了传统戏曲繁复的布景,转而以“古画”为空间核心。舞台被划分为多个块面,修复室的红案、张伯驹的书房等皆以画框式的结构呈现。当修复师在红案前伏案工作时,舞台的块面感与人物内心的专注形成共振:工匠的每一次落笔,既是对古画的修复,也是对自身文化使命的确认。

评剧要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咫尺千里》选择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我们刻意淡化线性时间,让隋代的画家、民国的收藏家、当代的修复师在舞台上“跨时空同框”。这种尝试并非简单迎合潮流,而是试图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恰恰源于其内核的永恒价值——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望。当观众看到修复师用矿物颜料一点点修复《游春图》时,评剧的声腔韵律在剧场穹顶回响,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此消弭,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在舞台上焕发新生。

文物修复需要“修旧如旧”,戏曲的传承不能止步于复制经典,而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导演是一个戏的组织者。作品是整个创作团队的一次协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等。各个环节像一幅画一样,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故宫的修复室,是评剧院的排练场,最后搬上舞台是评剧《咫尺千里》的演出呈现。

当千年古画与当代剧场展开对话,我们终会明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在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生长。“咫尺”舞台,千里心传,这部戏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点。

(作者为评剧《咫尺千里》导演)

来源:头条娱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全国资讯网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993113.com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