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机构之家)
7月3日晚,据证券时报报道,国投证券迎来新任董事长,原总经理王苏望正式出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这一人事调整不仅填补了自5月底原董事长段文务离任以来的管理空缺,更标志着国投证券在经历管理层大幅调整后,正式确立了新的领导架构。

图片人物系王苏望
王苏望作为国投证券新任掌舵人,其履历堪称金融行业的典型成长轨迹。王苏望的职业生涯始于传统银行业的基层岗位,他曾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莆田市分行储蓄所主任。随后,王苏望进入证券行业,先后在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部担任职员,在招商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战略客户部担任总经理。这段在头部券商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度参与了资本市场的核心业务,积累了丰富的投资银行实战经验。其还曾担任招商积余董事、副总经理,这段产业运营的经历为他提供了跳出纯金融视角,从产业角度理解金融服务的机会。在产融结合日益深化的当下,这种复合型背景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
2023年7月,王苏望通过市场化招聘加入国投证券,担任副总经理并兼任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这种/"高管+业务主管/"的双重角色安排,既体现了他在金融衍生品等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也反映了管理层对其统筹协调能力的认可。
纵观王苏望的成长历程,他身上体现了新时代金融领军人才的几个典型特征:一是理论功底扎实,经济学博士的学术背景为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二是实践经验丰富,从银行到证券,从基层到高管的完整历练,让他对金融市场有着全面深入的理解;三是视野开阔,不仅熟悉金融业务,还具备产业运营经验,这种复合型背景在产融结合的趋势下尤为宝贵。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国投证券管理层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2023年11月,原董事长黄炎勋退休,国投资本董事长段文务兼任国投证券董事长;2024年4月,总经理王连志被免职;同年12月,又有3位核心高管先后离职。这种密集的人事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业务发展策略的优化。
资产扩张、业绩回升
国投证券是国投集团旗下重要的金融平台,公司前身为成立于2006年的安信证券,经过多年发展和股权重组,于2013年正式并入控股股东国投资本,并于2023年改名为国投证券,完成了品牌名称的统一。目前,国投证券注册资本100亿元,国投资本持股99.9969%,几乎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国投证券的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从2020年的1,988.7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9.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6%。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货币资金规模大幅增长,从2020年的480.56亿元增至2024年的762.01亿元,增长58.6%。其中,客户资金存款从442.46亿元增至700.07亿元,占比保持在90%以上。
其次,金融投资规模显著扩大,从2020年的633.02亿元增至2024年的1,063.64亿元,增长68.0%。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大幅增加,从345.62亿元增至837.05亿元,增长142.2%。这种结构性变化反映了公司在自营业务方面的积极布局,也为2024年业绩回暖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负债结构来看,代理买卖证券款从2020年的642.91亿元增至2024年的953.74亿元,增长48.3%,这与客户资金增长相匹配,反映了公司经纪业务规模的扩大。应付债券规模在2023年达到峰值672.21亿元后,2024年降至468.03亿元,可能与公司优化融资结构和降低财务成本的策略有关。
从利润表数据可以看出,国投证券的盈利能力经历了明显的周期性波动。2020-2021年为业绩高峰期,营业收入分别为117.49亿元和124.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5.14亿元和42.44亿元。2022-2023年进入调整期,营业收入降至95.99亿元和105.78亿元,净利润大幅下滑至26.22亿元和19.39亿元。2024年实现触底反弹,营业收入107.84亿元,净利润回升至25.30亿元。

其中,投资净收益成为2024年业绩回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从2022年的-5.24亿元和2023年的-3.02亿元,大幅回升至2024年的52.8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00%。这一巨大变化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行情的改善,特别是2024年第四季度的/"924行情/",为公司自营业务带来了丰厚回报。
从净资产收益率(ROE)来看,公司的盈利效率经历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2021年ROE达到峰值约9.2%,2023年降至最低点约3.9%,2024年回升至约4.9%。虽然较峰值仍有差距,但回升趋势明显。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2024年达到50.9%,较2020年的48.6%有所上升。这一指标的上升主要由于收入规模变动而固定成本相对刚性。随着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的发挥将有助于改善这一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