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长楷——
补齐短板提升效益
云南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多样性资源优势,打好高原特色农业牌,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4个产业集群、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22年底,云南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4416.83万亩、同比增长2.7%;鲜切花、核桃、澳洲坚果、咖啡、中药材、烤烟、天然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0、第9位。生猪出栏量实现高位增长,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达520.3万吨,居全国第5位,猪肉产量居全国第4位;牛存栏量居全国第1位、出栏量居第2位。通过持续举办云南省“10大名品”、绿色食品“10强企业”等表彰活动和“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绿色“云品”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云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尤其是蔬菜产业。发挥好优势、补齐短板将为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强劲动力。”谈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长楷打开了话匣子。
“目前,蔬菜产区基地选品种存在不确定现象。”杨长楷说,种植农户经常随机调整种植品种,使得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导致“菜贱伤农”,这也成为当前种植农户收益保障的难点。
“当前,蔬菜种植产区没有整体规划,农户只能通过自身经验确定种植品种,不了解其他产区同期种植规模,再加上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特征导致农产品集中上市,‘菜贱伤农’现象也因此难以避免。”杨长楷说,以元谋县为例,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扩大,种植户缺乏统一指导,多以上一季种植效益为参考,形成“什么好卖种什么”的扎堆效应,容易产生滞销情况。
杨长楷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对种植结构和种植时机进行规划,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前对省内外市场整体或阶段性需求作出预测,从而指导各种植区域有计划地种植,避免集中上市。
产地收购价格低、流通环节多、终端售价高,也是影响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杨长楷说:“目前,从生产基地到终端消费者市场,需经过4至5个周转环节,产地价格低、终端售价高情况一直存在。”对此,杨长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调研,建立完善的供销体系,提前提供指导性意见,尽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保障农民种植效益,更好守护群众“菜篮子”,助推云南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邓清文王淑娟/文雷桐苏/图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