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30日讯(记者泮晓阳)4月30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作风深化改革创新”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鲁医健康说”健康体重管理专场,聊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谷右天讲解中医减重正确方式方法。


谷右天表示,气虚痰湿,是中医对肥胖体质辨证的经典概括。针对肥胖体质,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进行干预,取得较好疗效。
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身体沉重,困倦乏力,易汗出粘腻,口黏口苦,大便稀溏或粘滞,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治疗原则以健脾祛湿、化痰利水为主,在饮食方面首先要控制饮食,做到七分饱,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节食,饮食要清淡,减少油脂的摄入,少食高糖、油腻食物,如蛋糕、肥肉等,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豆、薏米、冬瓜、白萝卜等,平时也可以熬制山药薏米赤小豆粥、冬瓜薏米汤食用,还可以使用茯苓、荷叶、陈皮、山楂、薏米等代茶饮用。还要保持情绪平和,避免焦虑、思虑过度,防止因肝气郁滞影响脾胃的运化,加重痰湿。另外,应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避免熬夜伤脾,加重湿气。在运动上可以慢跑、跳绳、游泳,打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强身健体的功法,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利于痰湿的代谢。
气虚体质,其特点为形体肌肉松软不实,面色萎黄,易疲劳,精神不振,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怕风易感冒,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胖,苔薄白。治疗原则以补气健脾为主,建议多食用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红枣、山药、莲子、小米等,避免生冷、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品,可以熬制如红枣小米粥、黄芪山药粥、黄芪当归炖鸡汤等食用,也可以使用黄芪、党参、大枣、薏米等代茶饮用。平时可以散步、站桩、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微汗为宜,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针对肥胖体质的人群,除了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调养外,选用中药、膏方进行药物调理,还可采用中医特色疗法进行干预,如减脂针(选用特定的穴位如阿胖穴、足三里、公孙、梁丘、大横、滑肉门等进行针刺)、穴位埋线、挑络疗法、耳穴压豆、各种灸法、摇罐、走罐、拔罐、穴位贴敷、中药熏蒸等。针对不同体质的肥胖者,通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中医特色疗法进行干预,例如痰湿体质的,可选用穴位针刺、挑络,走罐拔罐,中药熏蒸等方法进行干预。气虚体质的可以采用灸法(如关元灸、河洛太极灸、八髎灸、督灸)、温针法进行干预。同时,市中医院还推出针对不同体质的肥胖人群的系列中药代茶饮——祛湿纤体饮、山楂减肥饮等,可有效改善体质、祛除痰湿,减轻体重。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部分,强调在疾病未发或初现时进行干预。其原理是基于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整体观,通过体质辨识、饮食调理、情志调节、合理运动、健康干预等手段,调理纠正人体亚健康状态,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具体到肥胖来说,应用治未病思想可以对亚健康人群实施三级预防:即未胖先防、将胖早控、已胖防变。针对易胖体质如痰湿、气虚体质人群,通过饮食、作息调整、适当运动、健康干预等方式进行体质调理,调节脏腑功能,调畅气机,促进机体的运化代谢,改善体质、祛除痰湿,预防、降低体重。
针对亚健康人群,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保持情绪舒畅,日常可以通过耳部穴位按压(神门、胃、脾、大肠、饥点、内分泌等)、艾灸(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中脘、关元、大横、脾俞、天枢等)、足浴祛湿等方式改善体质、预防肥胖。
责任编辑:连峰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