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守广通讯员姜晓蕾
济南报道
“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D?怎么补?”“维生素D补多了会不会中毒?”在医院儿科门诊中,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会被家长问到。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乏维生素D?又该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的“信号”
山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张桂菊介绍,判断孩子是否缺乏维生素D,检测一项血清25-(0H)D水平即可,这项指标被认为是反映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根据2024版《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下称“专家共识”):血清25-(0H)D水平<3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30-50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0-250nmol/L为适宜,>250nmol/L为维生素D中毒。然而,门诊中大部分孩子都缺乏维生素D。
张桂菊表示,维生素D不仅是一个“骨骼健康卫士”,更是孩子免疫、神经、肌肉、心理等全面发育的“多面手”,它在孩子整体生长发育中发挥着多重作用。
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导致孩子骨骼发育不良,比如佝偻病、骨质疏松、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易患呼吸道感染等;还可能引发焦虑、情绪易波动或社交情感发展受损等风险;此外还可增加过敏性疾病、肌肉无力、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D
根据专家共识,维生素D补充剂优选维生素D3制剂。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0-1岁:每天补充400国际单位(IU);1-18岁:每天补充400-800国际单位(IU);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U/d,3个月后改为400U/d。若血清25-(OH)D水平<30nmol/L,则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剂量,对于维生素D缺乏,最小治疗剂量为2000U/天,1-3个月后复查指标,达标后恢复常规剂量。
根据调查,3岁以上儿童的维生素D补充率明显下降,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孩子,应重视3岁以上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补充至青春期。
张桂菊提醒,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大了只要吃得好”就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且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晒太阳”就够了,但实际上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无法满足维生素D合成的需求;二是仅靠“食补”,但天然食物中VD含量极低,仅靠饮食也很难满足孩子日常需求。因此,每日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3制剂仍是安全且有必要的,建议至少持续至青春期结束,定期检测血清25-(OH)D水平,为孩子的骨骼、免疫和神经发育筑牢健康基石。
紫外线照射皮肤,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最主要的方式,那么该如何让孩子正确晒太阳呢?
张桂菊建议夏秋季节晒太阳,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应在每天1~2小时,晒太阳时间一般在上午9—10点和下午3—4点较为合适。冬春季节则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另外,不可过分防护紫外线,树荫下折射紫外线仍有效,但紫外线无法穿透玻璃,需开窗或户外直接接触阳光。
维生素D补多会中毒吗
不少家长担心,维生素D补多了会中毒。张桂菊表示,维生素D中毒的情况非常罕见,通常发生在每天摄入超过2万IU并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情况下,而我们推荐的日常预防剂量远低于中毒剂量。因此,在医生指导下摄入维生素D,是非常安全且有益的,不必担心中毒问题。
需要同时补钙吗
张桂菊表示,若平时膳食中注意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只要能够保证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就不需要额外补钙。但是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性佝偻病的儿童,在使用维生素D制剂的同时,建议根据膳食钙摄入情况,合理补充钙剂。
维生素D停药后,水平会逐渐下降,建议长期按推荐预防量维持并补至青春期。
总之,维生素D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隐形守护者”,对小朋友的生长发育发挥了多方面作用。科学补充维生素D、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和睡眠,都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张桂菊提醒,趁着春天到来,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到大自然玩耍吧!
